這項研究發表在2008年的《中華物理醫學與復健雜誌》上,探討了低強度次聲(次聲8)對局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腦組織胰島素樣生長因子-1(IGF-1)表達的影響。結果表明,與模型組相比,連續120天每天進行7分鐘的次聲治療可顯著改善神經系統症狀,並增加缺血皮質中IGF-1陽性細胞的數量(P<0.01)。這表明低強度次聲可能透過上調IGF-1(一種與神經元存活和修復相關的生長因子)來增強神經保護作用。對於醫療專業人員來說,這些研究結果表明,低強度次聲可以作為一種潛在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,用於減輕缺血事件後的腦損傷,值得進一步研究其臨床應用。
低強度次聲設備的擁有者可能會將其用於遭受腦損傷的人,例如中風或類似腦血流中斷的人。透過一週內每天使用這種溫和的低頻聲音約 2 小時,他們希望能夠支持大腦的自然癒合過程。根據這項研究對老鼠的發現,他們有望看到大腦功能的改善,例如更好的運動或行為,以及大腦中有助於保護和修復大腦的天然物質的增加。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對人體的影響。